人似乎都有爭論的愛好。古往今來,上至封侯拜相的顯貴,下到跳廣場舞的大媽,都難免會陷入各種爭論之中。在爭論中,顯出自己的本事,伸張自己的價值,爭取自己的利益。有的爭的是爭一個理,有的爭的是一口氣,也有的純屬是閑得。但是,聰明人不做無謂的爭論。比如:
《三國演義》中有這樣一出。諸葛亮帶兵出祁山,兩軍對壘。七十多歲的王朗夸下???,要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,說得諸葛亮心服口服來降,再不濟也要他乖乖退兵。
兩軍陣前,王朗對諸葛亮動之以情,曉之以理。分析天下大勢,擺明曹魏必定奪得天下的事實,勸說諸葛亮識時務(wù)者為俊杰,棄暗投明。
言下之意:“諸葛亮,你這么聰明的一個老頭兒,自然該懂得何去何從吧”。有道理嗎?太有道理了。后來的歷史發(fā)展就能證明,沒有比這更有道理的了。但是諸葛亮偏偏不接這個茬兒。
諸葛亮先是指明王朗端著劉家的碗,卻要砸劉家的鍋,這太無恥了。既然對面是個無恥之徒,自然不用顧及斯文,接下來就豬狗牛羊一通亂罵。將個年逾古稀的王朗氣得口吐鮮血,撞下馬來,死了。
與其說王朗是被諸葛亮罵死的,不如說是被自己蠢死的。王朗說的是利益抉擇;諸葛亮說的是道德審判。就相當(dāng)于王朗在告訴諸葛亮要放飛自我,去尋找浪漫而美妙的愛情;但是諸葛亮回頭就罵王朗不遵從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是個不孝的子孫。兩個志不同、道不合的人在一起爭論,爭也就爭了,偏偏王朗還氣量狹小,血壓偏高,年紀(jì)偏大,嗚呼哀哉,賠了自己一條老命。
這就有些蠢了。爭論,很多時候就是為了分出個輸贏,證明“我是對的,你是錯的”。然而,兩個認(rèn)知層面不同,價值取向迥異的人爭論,無非是各執(zhí)一詞,就如雞同鴨講,連對錯都沒辦法分出來,哪里還有什么輸贏評判。王朗被氣死了,諸葛亮就贏了嗎?后來的事實發(fā)展分明是王朗說得才對。諸葛亮和王朗,誰也沒有贏,誰也沒有對。和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爭論,一開始爭論的時候就輸了。
有價值的爭論,如高山流水,酒逢知己,爭論之后酣暢淋漓,余音繞梁,心神為之一爽。無謂的爭論,似兩個人彼此潑糞,爭論之后如糞土填胸,傷神又傷身。聰明的人從來不做無謂的爭論。